朋友,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特别魔幻的现象。
楼下的咖啡馆换了三茬老板,街角的服装店干脆拉了闸,就连以前挤破头的商场,现在周末的人流量都跟工作日的地铁一样,充满了自由的空气。
商业地产,这个曾经躺着赚钱的包租公行业,现在正经历一场大型的祛魅。
过去那套“地段为王,一铺养三代”的古老经文,在消费降级和线上冲击的双重铁拳下,念起来越来越像一种行为艺术。
地段为王。
地段为王。
地段还是为王。
这句话现在还灵吗?
灵,但只灵了一半。另一半是,就算你占据了龙脉,用户不来,你那也不是龙脉,是龙骨,还是熬过汤的那种。
所以你看,现在连浓眉大眼的国企,都开始琢磨着怎么干点“不正经”的活儿了。
最近,广州那个老牌国企珠江实业搞了两个项目,一个是在社区里开了家海南后安粉店,另一个是在自家超甲级写字楼里,搞了个2000平的健身社交空间。
外行看热闹,觉得国企接地气了,开始关心群众的嗦粉自由和马甲线焦虑了。
但内行看门道,这哪是接地气,这根本就是求生欲。
这两件事的本质,都是在回答一个商业地产的终极问题:当房子本身不再是稀缺品时,房东还能卖什么?
我们先看那个“幸福后安粉”。
把一个海南省级非遗,弄到广州的社区里,盘活闲置空间。这故事听起来很美,很“文化赋能”,很“国企担当”。
但我们用【半佛财经分析框架】扒一下它的底裤。
第一性原理追问:它不这么干会死吗?
死倒不至于,但手里的闲置空间会把现金流慢慢耗死。社区里总有些犄角旮旯的铺面,位置尴尬,面积奇葩,租也租不出去,放着就是纯成本。
过去财大气粗的时候,这点成本不是事儿。现在地主家也没余粮了,每一分钱都得抠。
与其让它烂着,不如自己下场干点什么。
那为什么是后安粉,不是螺蛳粉,不是麻辣烫?
这就是博弈了。开个粉店能赚多少钱?能覆盖社区商业的运营成本吗?能让财报好看几个点吗?
别闹了,人家根本就不是冲着这个去的。
这套操作,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【快种快收】式商业实验。
投入小,模式轻,风险可控。一碗粉,能有多复杂的供应链?能有多高的试错成本?成功了,模式可以快速复制到旗下其他几十个社区,形成一个独特的社区商业IP。失败了,也就亏几张桌子一口锅,项目报告里写一句“积极探索,交了学费”,不丢人。
更深层的逻辑是,他们在用这种自营的“烟火气”,去盘活整个社区商业的“人气”。
一个社区最怕什么?死气沉沉。一个有特色、有故事的粉店,就像往一潭死水里扔进一条鲶鱼,它能搅动人气,带来流量。流量来了,旁边那些租不出去的铺子,是不是就好租了?整个社区的资产估值,是不是就稳住了?
这就像打游戏,这个粉店不是主C,它是个给全队加Buff的辅助。它本身不打伤害,但能让整个团队的战斗力提升一个档次。
所以,这碗粉,卖的不是粉,是社区资产的流动性。
你看,这才是成年人的商业逻辑,底下全是赤裸裸的利益计算。
如果说开粉店是国企在社区商业里的小试牛刀,那在超甲级写字楼里开“星动空间”,就是一场赤裸裸的阳谋了。
在写字楼里搞健身房、壁球馆、羽毛球场,这事儿新鲜吗?不新鲜。很多高端写字楼都有。
但珠江实业这事儿的背景不一样。
现在的写字楼市场是什么光景?空置率高得像年轻人的发际线,岌岌可危。过去是企业求着房东租个工位,现在是房东变着法子哄着企业别走。
商战这玩意儿,说白了就是拳击比赛,比的不是谁拳头硬,是谁更会抓节奏,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。
当大家都在降租金、免租期这种低级手段上内卷时,珠江实业选择升维打击。
它不再把自己当一个只提供物理空间的“房东”,而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提供“解决方案”的服务商。
你想想,一个企业为什么会搬家?无非是租金、地段、面积。但如果现在的办公楼,不仅是个办公的地方,还附赠了员工的健康管理、团队的社交空间、下班后的生活方式呢?
员工在这里健个身,打个球,顺便参加个文化沙龙,幸福感上来了,工作效率高了,离职率低了。老板一算账,嘿,这点租金,值啊。
这就是把服务【喂到嘴里】。
它卖的不再是冷冰冰的“平方米”,而是一整套“健康办公”的解决方案。它瞄准的,是企业主最核心的痛点:留住核心人才。
这和互联网公司给员工提供免费三餐下午茶,是一个逻辑。用非货币化的福利,增加员工的“迁移成本”。
你走了,就再也享受不到楼下这么方便的健身房了。你的员工走了,就再也找不到这么舒服的工作环境了。
那个所谓的“星动空间”,本质上就是一张巨大的、黏性极强的网。它网住的不是员工的身体,是企业主不想搬家的心。
最终,写字楼的空置率降低了,租金稳定了,资产价值保住了。至于那个健身房本身是赚是亏,重要吗?
当你的主营业务面临危机时,任何能稳住主营业务的投入,都不是成本,而是投资。
所以你看,无论是社区里的一碗粉,还是写字楼里的一滴汗,背后都是同一套逻辑。
这是传统地产商,尤其是家大业大的国企们,在黑铁时代的一场艰难转身。
他们终于想明白了,或者说被市场毒打到想明白了:过去那种靠着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垄断,当个二道贩子就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了。
未来的商业地产,比拼的不再是你有多少“不动产”,而是你有多少“能让资产动起来”的运营能力。
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,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,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。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都变了,你还在用美颜相机,那就是自欺欺人。
从“卖房子”到“卖服务”,从“收租金”到“做运营”,这不叫什么创新,这叫回归商业本质。
本质就是,你得真正给你的用户创造价值。
不然,用户就会用脚投票,让你和你那些钢筋水泥,一起在时代的风中孤独地生锈。
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、有益、向上的新闻内容,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妥善解决。
配资入门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